2011年,全球经济动荡,聚氨酯行业在我国发展有所减慢,但仍然保持了文件的发展,预计2011年聚氨酯产量达到700万吨左右。
1 全球展望:PU泡沫产业具有强大增长活力
英国IAL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,未来四年欧洲、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聚氨酯(PU)及其产品有望增长2.9%,产量达到580万t,东欧为75万t。IAL报告指出,未来四年,PU泡沫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,其中欧洲、中东和非洲增幅将达4%。在德国和中欧地区,硬泡大多用于生产PU/异氰酸酯板材。IAL报告还指出,TPU在鞋材领域将逐渐扩大。
2011年,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使得聚氨酯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步伐略有减缓,但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,预计2011年聚氨酯产量达到700万t左右。根据我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制定的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,到“十二五”末,我国PU产业规模达到900万~1000万t,稳居世界首位,其中PU软泡需求将达到180万~200万t、硬泡达200万~210万t、弹性体(包括浇注型CPU、热塑TPU、防水铺装材料)达70万~80万t、合成革浆料达200万~220万t、鞋底原液40万~45万t、氨纶40万~45万t、涂料130万~140万t、胶黏剂/密封剂40万~50万t、对主要原料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需求分别为250万t和300万t。
2 原料市场:增减互现
甲苯二异氰酸酯(TDI) 2011年TDI市场基本处于下滑通道。在2~3月份,国内厂家连续拉涨。受地震影响,日本三井12万t/a TDI装置停车,导致TDI市场水涨船高。但受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外金融危机双重影响,下游需求一直增速缓慢,国内TDI产能过剩危机突显,此后报价一路下滑。特别是自8月份上海拜耳25万t/a TDI装置投产后,市场供需失衡更加严重,传统的“金九银十”也未能改变市场下滑趋势。
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(MDI) 目前我国MDI市场供应主要来自烟台万华、巴斯夫、拜耳、陶氏、亨斯曼、日本PU、三井化学和锦湖三井等。近年来由于我国MDI市场需求增长迅速,国内外MDI生产企业纷纷计划提高在我国的MDI产能。拜耳集团决定将上海现有35万t/a MDI产能扩大至40万t/a,同时再新建一个50万t/a MDI生产厂,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MDI生产基地。预计未来我国MDI的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。预计未来几年,全球MDI产能增速为3.1%。
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(IPDI) 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宣布,计划在上海金山化工园区建造IPDI生产厂,2015年正式投入运营。
环氧丙烷(PO) 2011年对PO厂家而言是一个丰收年。进口货源的锐减、国内下游产能的释放、高桥PO工厂的关闭,这些利好消息支撑着PO市场,以至全年PO价格屡屡冲击高位,下游用户则叫苦不迭。但从10月份开始,各利好消息渐渐被取代,PO供需格局本质改观,导致PO价格跌幅空间巨大。
聚醚多元醇 目前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接近300万t/a,实际消费量不足200万t,已显产能过剩。2011年软泡聚醚行情基本属于成本推动型,聚醚厂商受制于成本压力,利润缩水,PO/PPG倒挂严重。生产方面,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宣布,拟在5年内实现由CO2制取PU材料用多元醇产品计划,并将其应用于床垫和汽车内饰件;万华容威PU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完成了其5万t/a硬泡聚醚改造项目。
1,4-丁二醇(BDO) 2011年BDO暴涨暴跌如过山车,先是从1月份的19300元/t升至4月底的23500元/t附近,5~6月出现回落,6月中旬创下低位20300元/t。接下来则淡季逆势反弹,9月份创下历史高位25500元/t。10月份开始则陷入“跌跌不休”的深渊。目前全球BDO产量达到160万t,其中美国基本供需平衡;欧洲供求过剩,成为BDO主要出口地区;亚洲尤其中国则是需求增长最快地区,系主要进口地区。
聚四氢呋喃醚二醇(PTMEG) 2011年江苏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4.6万t/a PTMEG项目正式立项上马。虽然在上游原料BDO的跌宕起伏和下游氨纶需求萎靡的双重夹击下备受煎熬,但其价格并未像BDO般大起大落,浮动空间较缓和。
己二酸(AA) 纵观2011年,AA注定是让多数贸易商“受伤”的一年。上半年,AA呈现“旺季跌跌不休”行情;6月中旬至7月,上演了一波“淡季强劲逆势反弹”的行情;8月初市场走势疲态显现。自8月中上旬开始,AA市场又上演了一波下跌行情,“金九银十”AA重演了旺季不旺的悲剧,市场跌势汹涌。11~12月,市场继续下探寻找支撑点。技术突破方面,烟台、莱阳PU类产品生物-化学组合合成技术、生物发酵法制备长链二元酸工艺技术产业化项目经专家评审已列入863计划,为高性能生物基聚酯多元醇开辟了新的途径。
3,3-二氯-4,4-二氨基二苯基甲烷(MOCA) 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、年产万吨级的PU弹性体交联扩链剂MOCA项目生产线,已于2011年9月27日正式投入运营。
3 下游行业:增长需求继续扩大
1.聚氨酯泡沫塑料
长远来看,受益于“十二五”规划,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汽车、软体家具及白色家电等方面,仍将保持高速增长。其中,汽车方面,政策变化对2011年车市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,虽然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,但汽车出口增长贡献度持续提高。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,2011年1~11月汽车出口比2010年同期增加27.49万辆,对同期国产汽车增长贡献度达65.43%,较前10个月增长11个百分点;软体家具方面,1~11月份,累积产量达到3884.1万件,同比小幅增长4.07%,2011年第四季度国内软体家具表现回暖,全年产量增速可能保持在4%~5%。白色家电方面,根据相关数据。冰箱市场仍保持较高增速,预计2011年增速约19%,家用冷柜1~11月累积产量达1790万台,同比增长12.2%。
2. 合成革
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合成革专业委员会预测,2011~2014年期间,人造革合成革市场的需求将保持10%以上速度增长,其中高物性PU合成革的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19.75%,超纤革的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0.56%。
未来合成革将重点开发功能性PU合成革树脂,扩大应用规模,包括阻燃性树脂、形状记忆型树脂、高透气性树脂、四防型(防火、防水、防油、防静电)树脂、自洁性树脂、耐久性树脂以及无溶剂合成革、水性PU合成革和TPU合成革树脂等。
3. 涂料
2011年建筑涂料产量继续维持高增长趋势。根据中央要求,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,未来5年总计开工建设数量将达到3600万套。作为与建筑物有直接关系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必可分得一杯羹。作为建筑涂料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外墙涂料来说,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必将拉动外墙涂料的需求。
PU涂料已广泛应用于木器漆、建筑、防腐、汽车、船舶、轻工、家电、铁路、公路等领域,预计2011年消费量超过100万t。未来应重点开发环保型水性PU木器涂料,大力开发高性能重防腐PU和聚脲涂料,推广其在高铁、城市轨道交通、风能、太阳能、光伏等产业上的应用。
4. 氨纶
历经近年来的投产扩能,氨纶终端消费几近饱和,但2011年氨纶扩产热潮仍在延续。2011年在“下游需求不见放量,新增产能蓄势待发”情况下,氨纶行业持续面临供过于求现状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,利润水平不断下滑直逼成本线,部分规格甚至处于亏损境地。未来几年,氨纶厂家的增产计划可能会随着市场行情而减少,抑或中止氨纶产能释放,氨纶行业亦将由快速成长阶段逐渐转变为稳定增长阶段。
对干法氨纶产业,应不断提高其产品差别化和功能化水平,未来应致力于开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品种,降低生产成本,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。熔纺氨纶应重点突破高稳定性和高性能TPU切片生产技术。
4 未来增长:新兴产业成为引擎
节能减排领域
2011年7月19日,国家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同意了“十二五”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。该方案的提出,将使聚氨酯产业链具有更大发展空间。
在全球市场,建筑保温材料占据了PU产业一半以上的需求空间。聚氨酯硬泡材料在导热系数、节能保温和施工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类型保温材料。目前聚氨酯在我国现有建筑中比例不足10%,随着国家对保温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和政策的规范,相信聚氨酯材料在建筑市场拥有巨大市场潜力。
迄今,我国汽车工业已连续多年保持15%以上增长速度,现已超越美国和日本,系全球最大汽车市场。汽车轻量化和低能耗要求是当前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途径,聚氨酯基汽车内饰能够对汽车减重、节能、提高耐用性等起到重要作用。汽车产业的强势发展,必将为聚氨酯产业带来巨大市场机会。
同时,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《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》(报批稿)和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发布的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征求意见稿)即将正式颁布,这标志着我国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即将步入正常发展轨道。
先进装备制造业
在2011年的中日绿色博览会上,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展示了其生产的PU轨枕,其本质系一种长纤维增强的硬质PU发泡复合材料。研究显示,该PU轨枕应用15年后,物理性能几乎不变化,现已在日本新干线上使用了20年,且该材料可以循环使用。
虽然国内铁路建设的三年黄金期已一去不复返,2011年以及未来几年,高铁基建投资规模将有所下滑。业内专家表示,此前从高铁建设中受益的相关产业格局也将发生改变,新材料就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,部分企业的业绩必将受到较大影响。不过对于我国的铁路事业,业内人士基本持乐观态度,铁路仍将蓬勃发展,聚氨酯仍有广泛的施展空间。
聚氨酯在风力发电装备方面也将有杰出贡献。由拜耳公司生产的Baydur PU材料已被正式用于风能发电风机叶片,该叶片由巴塞罗那Policam制造生产,自2010年夏季安装运行以来,一直工作正常。
随着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的提出,我国聚氨酯产业必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。加强节能材料、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开发与产业化,全面提升我国聚氨酯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,系当前聚氨酯产业发展之重要任务。为满足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需求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PU产业应着力重点突破以下关键
技术:
① TDI大型液相光气反应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,以及气相光气法技术研究;
② 脂肪族异氰酸酯气相光气法产业化成套技术,重点突破氢化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(H12MDI)和IPDI两项关
键技术;
③ HPPO(乙烯双氧水直接氧化法)10万t/a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和装置开发;
④ 水性PU树脂生产技术开发;
⑤ PU泡沫稳定剂、高效低毒阻燃剂等助剂开发;
⑥ 可再生资源型生物基可降解PU原材料开发;
⑦ 熔纺氨纶切片技术开发;
⑧ 适用于汽车轮胎面为主的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技术开发;
⑨ 异氰酸酯生产过程中氯气循环利用技术开发。
回顾2011年,中国PU产业经历了种种,包括原料市场的风云变幻、行业新闻的百花齐放、企业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、政策法规的规范化……这一幕幕都值得我们去重温和回味。
展望未来,我国聚氨酯产业稳步发展,而与其相配套的MDI、TDI及多元醇产能增长迅猛,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,由此可能引发产能过剩问题。而随着竞争的加剧,价格更加趋于合理化。在地区分布上,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等地域,聚氨酯产业将继续巩固。而随着西部地区聚氨酯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,国内聚氨酯产业的地域分布格局也将更为合理化。
北京艾迪泰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